AI图文需创意证明 北京法院判决
Share
北京互联网法院:AI生成图像需提供创作证据才能获版权保护
北京,2025年9月16日 -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宗关于AI生成图像著作权的案件再次引发关注。该法院 upheld 一项判决,明确指出尽管AI可以生成图像,但作者想要获得版权保护,必须“展示他们在AI生成的创作中付出了创意努力,反映个性化表达”。
此案涉及一位名为周某的内容创作者和一家北京科技公司之间的著作权纠纷。周某声称自己使用AI图像生成软件(推测为Midjourney)独立创作了一幅名为“猫水晶钻石项链”的AI生成图像,并在与被告公司的合作期间将其发布到微信群内。然而,被告公司未经授权在其平台推广宣传使用该图像,导致周某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
被告公司辩称,该图像并非周某单独创作,两人在素材选择和AI提示上都参与合作。此外,被告公司强调周某无法提供实际的生成过程记录,只提供了诉讼期间使用相同软件重新生成的图像作为证据,法院认为这种“事后模拟”不足以证明原始的创作过程。
北京互联网法院最终判决支持被告公司的立场,理由是根据“主张者需提供证据”原则,作者需要在宣称作品原创性时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投入了创造性的劳动。AI图像生成虽然便捷,但该院认为,判断其是否具备原创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个案评估,以确定创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实际的创意投入。
法院还建议内容创作者在使用AI生成工具时,记录详细的创作过程,留下“痕迹”,以便在未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呼吁相关行业积极完善AI技术的生成、可追溯性以及监管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AI应用生态。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著作权法:该法规定了作品的创作、保护和使用等方面规则,包括原创性、版权归属等关键概念。AI生成图像的著作权问题涉及到这些基本原则的适用性与界定。
- AI图像生成技术:例如Midjourney, DALL-E 2 等工具,能够根据文本提示自动生成图像,其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需要一定的了解。
对此判决的探讨:
该判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AI原创性的定义:是否可以将AI生成的图像视为原创作品?如果不能,那么如何界定“人类创意”与“机器生成”之间的边界?
- 证据收集和技术挑战:如何证明AI生成图像的创作过程?是否需要完善AI技术的可追溯性和记录功能?
- 未来版权保护机制: 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AI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版权保护机制?
各方观点:
- 支持者: 认为该判决明确了AI生成图像需有“人类创意”参与才能获得版权保护,有利于维护原创作品的价值。同时,也强调了记录创作过程的重要性,鼓励创作者更谨慎地使用AI工具。
- 反对者: 认为此判决过于狭隘,可能阻碍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他们主张更加宽松的版权定义,允许AI生成图像享有部分或全部版权保护。
未来展望: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生成图像的著作权问题将继续引起关注和讨论。未来,我们需要多方合作,包括立法、学术界、科技企业等,共同探索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AI技术应用朝着可持续、公平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