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专利:延迟申请并非万无一失
Share
专利诉讼:延迟申请并非万无一失!
近期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PMC v. Apple案例的裁定,对专利诉讼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潜行专利”策略提出了新的规范。此案涉及Apple公司被PMC公司指控侵犯其Zone Scene专利的案件。PMC公司通过在数十年前申请并延迟 prosecuted 的延续申请,试图将专利合法化,直到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后才将其声称出来,这是一种经典的“潜行专利”策略。
然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这种单纯延迟申请的行为并不能构成法庭认可的“诉讼时效barred”,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对竞争对手实际造成损害才能有效阻止专利执行。Apple公司在2003年开始商业化其相关技术,而PMC公司的专利直到2013年才被颁发,法院认为PMC公司的延迟申请行为并没有对苹果造成实际损失。
此案强调了以下几点:
- 详细描述仍至关重要: 即使是在复杂的、不断发展的技术领域,原始披露必须支持后来的权利要求。
- 诉讼时效需要损害证据: 仅仅存在延迟申请,不足以构成“诉讼时效barred”。被告必须提供竞争对手因该延迟而遭受实际损失的证据。
- 专利代理策略需平衡: 虽然继续申请和修改权利要求是合法的,但不合理的延迟和未解释的延误可能会损害他人利益,并被视为风险行为。
此案例为专利所有者提供了在诉讼中抗辩“诉讼时效barred”的有利依据。同时,也提醒公司在进行专利清查时不仅要审查已发行的权利要求,还要考虑专利申请书和其他未公开技术的描述。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潜行专利”: 是指申请专利后但未主动进行实施的专利。这种策略通常在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时使用,希望等到相关技术成熟后才开始授权或诉讼,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 “诉讼时效barred”: 指的是由于过长时间没有提起诉讼,导致诉讼权丧失的一种法律状况。
PMC v. Apple案例的后续影响及启示
该案例不仅对“潜行专利”策略提出了新的规范,也引发了关于专利申请、维护和利用的诸多讨论。
- 专利申请策略更需谨慎: 虽然延迟申请并非万无一失,但也不意味着所有专利持有者都应该立即实施其技术。在制定专利策略时,需要权衡利弊,考虑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潜在诉讼风险。
- 加强专利清查与监控: 公司在进行专利清查时,不仅要关注已发行的权利要求,还要重视未公开的申请和专利草案。可以通过专利数据库、科技情报服务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
案例中的关键问题:
- PMC公司的延迟申请是否合理?
- Apple公司在2003年开始商业化其技术时,是否已知PMC公司持有该专利?
- 仅仅存在延迟申请的行为,是否足以构成“诉讼时效barred”?
总结
PMC v. Apple案例提醒我们,专利诉讼是一个复杂且充满风险的过程。无论是专利所有者还是技术企业,都需要认真对待专利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